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深情育桃李 真心铸师德
2017年09月08日 06:24:5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 李应全 纪驭亚 石天星 通讯员 刘丹丹

  浙江在线9月8日讯(浙江在线浙江在线记者 李应全 纪驭亚 石天星 通讯员 刘丹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我省广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辛勤奉献,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我省4名普通教师,他们或在乡野山村默默耕耘,或在雪域高原书写诗和远方,或在天山脚下绽放青春之花,或在贵州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一颗仁爱之心。

  王伟平 点亮乡村儿童梦想

  在丽水市遂昌县大柘镇中心小学,有一个微缩版的自然博物馆,蛇、蛙、蟹、甲虫、松鼠、兔子、蟾蜍、蝾螈等动植物标本陈列其间。这是科学老师王伟平一手建起的科学实验室。

  今年58岁的王伟平,坚守乡村教育37年,收获无数荣誉。最近几年,他获得的荣誉更加沉甸甸: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评2015年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入选2016年央视“全国最美教师”。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的启蒙,是每个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的火种!”王伟平研发、制作近500件教具、450多件动植物标本,用双手为孩子们建成了一座令城里孩子都羡慕不已的科学实验室。

  王伟平上科学课从不照本宣科,他认为,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教具匮乏,想让学生做实验成了一种奢望。他决定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和标本。

  每到一地,他就自掏腰包采集样本。在舟山买回海马、海螺、海螃蟹,在海南买回海星、海胆,在福建太姥山买回寄居蟹。他工资不高,但买教具却从不节省。当他把这些标本拿到课堂上时,同学们的眼睛亮了。

  一次,他去遂昌开会回校,路上看见工人在开采石英矿和花岗岩,于是下车采集标本。当他返回公路时天色已晚,早已没有了往来客车,只好把一筐石英矿和花岗岩哼哧哼哧背回学校。“当时,有人说我是傻子,我觉得做这样的傻子值了,因为我已经为上《岩石》课做好了准备。”王伟平说。

  还有一些标本,却是王伟平冒着危险采集来的。

  1992年暑假,王伟平与同事前往白马山捕捉蝴蝶等做标本。他们冒着蒙蒙细雨爬上人迹罕至、毒蛇出没的白马山主峰,待了整整3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就住在林场的一间小木屋里。下山的那一刻,他的脚步变得轻快,因为孩子们又有新标本可以观察了。

  不过,王伟平还是因为这种“傻气”付出了代价。

  他制作标本常常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一次,他又熬夜制作一只灰喜鹊标本。由于过度疲劳,一不小心,左手食指被沾有防腐剂的铁丝刺破。防腐剂含有砒霜,他的手指肿了,手臂也肿得厉害,后在镇卫生院前后治疗一个多月才康复。

  除了动植物标本,他还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分组实验仪器、测量太阳高度仪和温度表教学模型,为各班建立“生物角”。他的科学课深受学生欢迎,他辅导的学生中有6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等各级知识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奖项;他制作的动植物标本和实验器具也多次获奖……

  他说:“能够让学生多学一点科学知识,我愿意做傻子。”

  让人敬佩的是,吃亏的“傻事”,热心肠的王伟平总是抢着做。

  他练就水电工、木工、泥水匠等十八般武艺,成了学校的小工匠,一干就是十几年,不要任何报酬。一次,王伟平为学校修理水管时,不慎从3米多高的梯子上摔下来,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虽然经过治疗痊愈,但是留下了后遗症,腰弯不下去,遇到变天腰就疼。

  就是这样一位身体不太好的人,却成了献血达人。十几年来,他先后献血共计2.79万毫升,还与朋友一起组建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从原来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50余人。王伟平还加入遂昌县微笑志愿者服务队。5年来,他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为游客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旅游咨询服务。

  王伟平先后在遂昌县石练镇大茂坑村小学、石练镇中心小学、大柘镇中心小学任教,一次又一次主动放弃调进县城任教的机会,一辈子都在乡村学校转。10年前,他在遂昌县城买了房、安了家。家到学校有20多公里,来来回回这样奔波,何苦呢?可他说:“乡村学校需要我,乡村的孩子们需要我。我可能这辈子都在乡村教书了,这是我的荣幸。”于是,放弃进城扎根农村,他又成了别人眼里一根筋的“傻子”。

  三十七载,扎根乡野呕心沥血,只为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王伟平的身上洋溢着满满正能量。教师节来临前,他的心愿只有一句话:“我希望,在我的学生当中,将来能走出几位科学家。”

  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陈俊杰 雪域高原青春壮游

  2016年8月,25岁的黄岩中学化学老师陈俊杰随首批浙江省“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来到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支教,支教团里的45位老师分别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45所学校,他是年纪最小的两名90后之一。

  陈俊杰说,高考时他很想报考军校,虽然后来当了老师,但骨子里的豪情壮志没变。“去西藏支教也是一种奉献,而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平均海拔陡升至4500米以上,刚到那曲,陈俊杰和援藏团的许多老师们都“领教”了高原反应的厉害。

  由于缺氧,晚上总是睡不着,捱到半夜三四点才睡着是常态,后来陈俊杰想了个办法——白天狠狠地干活,累到晚上倒头就睡。

  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也让陈俊杰一时很难适应。只要他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就喊着回答。“我就跟他们对喊,高原气候干燥,结果没几天我的喉咙就出血了。”陈俊杰说,在他十分“绝望”地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后,开始“学乖”——每天用保温杯带着水上课,学生喊时,就用手势示意他们安静,偶尔也带个“小蜜蜂”扩音器上课。

  西藏海拔高、温度低,化学反应速率很慢,在陈俊杰到来之前,那曲高级中学化学课是不做实验的。陈俊杰不仅把实验设备和奇妙的化学反应带进了那曲高中的化学课堂,他的教学方法也充满灵性。

  他会给学生看布达拉宫的照片:“布达拉宫的墙体主要由哪几种颜色组成?”学生们立即告诉他,红色、黑色、白色。“这几种颜色主要由哪几种化学物质构成?”学生都答不上来了。陈俊杰一边不急不忙地写出化学方程式,一边干脆利落地解答:“红是铁红,是三氧化二铁;黑是碳单质,从蜡烛中提取出来的;白是牛奶加石灰,石灰里有碳酸钙……”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创制新型抗疟药物的历程,也被陈俊杰拿到课堂上,“过去西医不认同中医,因为中药的有效成分不那么容易确定,而屠呦呦确定了青蒿素抗疟疗效,你们懂藏文,再把化学学好,将来就能找出藏药中的有效成分,让藏医藏药更广普及,帮助更多人。”陈俊杰一讲完,学生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起来。

  初到西藏时,陈俊杰班上学生的成绩有过下滑,让他倍感压力。“我觉得主要是教学上的水土不服造成的,我的频道和学生的接收频道不匹配。” 后来,陈俊杰缩减了每堂课的容量,每节课最多只讲一两个问题,但讲得尽量详细,涉及到加减乘除时就让学生多练习,经过一段时间“调频”,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都教过了,也都能教好,这也是一种成就感!”他笑道。

  这个90后老师还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经常去学生寝室谈天说地。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把苹果、牛奶、饼干拿来请他吃,学校有庆祝活动时还总有学生跑过来拉着他的胳膊往外拽:“老师,我们去跳锅庄舞吧!我们教你!”

  平凡的工作中,每个老师都极为认真和用心,在援藏团里,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来自丽水的林建仁老师夫妻两人都在支教,他爱人去了青海,还把9岁的孩子也带了过去;援藏团的领队王德伟进藏后,父亲病情加重,家人多次催促他回家,但他一直等到所有援藏老师适应高原反应,所有工作顺利对接后才返家;来自嘉兴的费慧华老师进藏后父亲疾病恶化去世,他回家处理后事,三天后就坐上了回拉萨的火车……

  到明年元旦,援藏团在那曲高级中学的支教就要结束了,高原气候让陈俊杰的皮肤变得黑红,也让他的意志更加成熟坚定:“吃苦是福,不吃苦受不起挫折,趁年轻来锻炼一下是好的。”

  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坚守三尺讲台,在身体力行中播撒爱的种子,不负嘱托,也不负期待……对陈俊杰来说,这场青春壮游让他心底里的情怀和梦想得到安放,也经受住了时间的磨砺。

  吴东平 戈壁滩上发光闪光

  9月1日,当全省各地中小学新学期铃声响起之际,嘉兴桐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语文老师吴东平再次打包好行李,在腿伤未愈的妻子的注视下,一路向西。作为我省第九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他的目的地,是5000多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

  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已经成为骨干的中年教师,为什么会选择在儿子读高三的节骨眼上去援疆?在吴东平刚作出这个选择时,别说身边的亲朋,连妻子都有些不能理解。“援疆是我多年未能实现的梦想。我曾经有过机会,但为了照顾家庭放弃了。如今机会再次来临,我希望能为边疆教育奉献一己之力。”吴东平语气坚定。

  刚到阿克苏,当地天气就给了吴东平一个下马威:因为气候干燥,他的皮肤开始脱皮,有时还会流鼻血。不仅如此,这批援疆教师接到的任务也是全新而充满挑战的——3年内为阿克苏培训2000名双语教师,他们负责前一年半。

  “我在小学一线从教20多年,早已驾轻就熟,但教老师还是头一回。”吴东平说,上课的对象从小朋友一下变成了30岁左右的语文老师。他心里清楚这项工作意义重大,但刚接到任务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吴东平被安排为3个小学班的120名阿克苏双语老师上教材处理与教案设计课。“为了解两地教学差异,在开课前,我们请两地老师同台上了一节课。”吴东平说,通过这节课,他发现阿克苏的老师在课堂上请同学表演歌舞,课堂气氛活跃,但语言文字训练薄弱,不够扎实有效。在原有的特色上,统筹提升阿克苏老师的教学理念,就成了此次培训的首要任务。

  在吴东平看来,要转变理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多看、多听援疆教师的优秀教学视频,让当地老师明白课堂上除了课本内容,还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创作背景、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等。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地没有资料储备,吴东平手头可用的课件也不多。他赶紧在朋友圈发出求助信息,并利用深夜网速较快时,请同仁们将视频课件发过来,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要从零开始,在阿克苏的第一个学期,吴东平的工作量非常大。“除了下班时间,几乎都在备课和解答学生疑问,双休日的大多数时间我们也在琢磨怎样更好地给当地老师上课或者去阿克苏周边评课、开讲座、给小朋友上课。”吴东平说,虽然辛苦,但当他指导的老师在当地教学大赛上获奖,或这些老师反馈用新方法上课特别有效果时,一切都值了。

  除了工作上的挑战外,对于吴东平来说,千里之外的家人是他在边疆的牵挂。

  今年6月22日,正在阿克苏教育学院做期末收官工作的吴东平接到妻子于秋平的电话,右骰骨背侧撕脱性骨折,两个月不能下地。

  “家里的重担都留给妻子了。她一边要上班,一边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已经很累了。如今脚又伤了,正是家里最需要我的时候。”吴东平说,那一天他如坐针毡,内心非常矛盾。

  考虑再三后,在小家与大爱的选择中,吴东平选择了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我手头的工作一直是我一个人负责,我是最清楚情况的。如果我走了,会给同事们增加许多不便。”他说,妻子也非常支持自己的选择。两口子的心愿非常质朴:既然报名援疆,就是来奉献的,家里的困难,我们自己克服。

  谈起家人,吴东平的声音里充满了歉意,但说到工作时,吴东平又满带着憧憬:“学校领导再三嘱咐我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带到新疆,促进新疆教育的发展。我是一名普通的援疆教师,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多为新疆留点东西。”他说,暑假期间他花了大量时间为下学期准备授课资料。他相信,接下来的一年,他一定会把更多的优秀教学理念、方法传递给阿克苏的老师们。

9-8.jpg

9-81.jpg


责任编辑: 洪慧敏

标签: 青春;讲台;教育事业;奉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