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10月7日上午7时许,当在父亲的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字,完成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心愿后,年过不惑的潘小庆终于止不住地红了眼眶,在病房外的椅子上独坐许久。
他知道,尽管父亲潘朝成没有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那般伟岸的身影,但也正是站在了父亲平凡而宽实的肩膀上,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潘朝成(右一)
想到这里,40多年来父亲陪伴自己的点点滴滴仿佛历历在目:是年少求学时,父亲省吃俭用攒下的“营养餐”;是参加工作后,有别于母亲的叮嘱与唠叨,父亲深邃的眼神充满期许;更是回家探亲时,父亲激动不已“炫耀”党中央派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行动不便依旧自信骄傲……
而如今,父亲因病走了,并毅然捐出自己的遗体与器官。潘小庆也发现,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朴素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奉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受访者为记者指出纪念活动合影中的潘朝成
曾经的“随口一提”
直至弥留之际依旧笃定
捐献遗体和器官的老人潘朝成是义乌大陈镇里坞村(现并入“众拥村”)人,今年75岁。生前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今年10月5日病情突然恶化进入浙大四院接受治疗,但情况并不理想,于7日凌晨4时46分离开了人世。
而就在潘朝成老人离开的2个多小时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受捐团队来到医院,与潘小庆对接完成了一系列遗体和器官的捐献工作。
谈及老人生前最后的心愿,潘小庆既生感出乎意料,但思索后又觉得正是父亲的“处事原则”。他告诉记者,父亲已有20多年的肺病史,平日里经常咳嗽得厉害,近几年病情恶化,稍一费劲便难以支撑,以至于自己搬了新家却因没有电梯没能让父亲和自己一同居住。
“前些年,我和姐姐回家探亲,我爸突然提出要捐献遗体,说自己身为党员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希望能通过捐献有用的器官造福他人、或者捐献遗体用于研究推动医疗事业进步。”潘小庆说,父亲一直是个简朴之人,曾有意提出丧事简办,但突然提出捐献一事,还是令他颇为意外,甚至觉得只是父亲的“随口一提”。
而就在今年5月,潘朝成老人因病情恶化住院,在住院期间他更是给子女手写了自己的心愿,再次表达了自己捐献的强烈意愿,并表示已与院方沟通。不过幸运的是,这一次老人家病情得到控制,不到一个月便出院了。
“10月5号当晚入院情况就不那么理想了,说话都非常困难,直到凌晨0点多才勉强开口,说的竟然还是捐献一事,其他时候只能靠点头、摇头来交流。而那番话,也成了父亲生前最后一句话。”潘小庆深谙父亲的笃定,在与医院再三沟通病情后,最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取得了联系,了了父亲最后的心愿。
据了解,潘朝成老人捐献了自己的遗体、眼组织和脑组织,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了世人。
党龄55岁的退伍海军
曾捐出自家土地供村里修建停车场
放眼潘朝成老人的一生,似乎再平凡不过;但在平凡的一生中,偏偏又诠释了可敬可佩的奉献精神。
潘朝成的退伍军人证
潘朝成16岁从军,在南海舰队服役6年有余,期间表现突出,曾获“五号战士”等荣誉,并于196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便回到家乡大陈镇务农。“只记得在我念小学时,父亲当过几年村干部,其他时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潘小庆说,父亲给他留下最深的形象、就是一个独立自强的硬汉,从不愿给人添麻烦,更乐于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合影是“潘小庆和母亲”
“我爸好几次跟我说,丧事简办可以免于亲友的惦念和人情的负担,之后表达了想要捐献,又希望不要告知战友和亲友,免得大家多想。”潘小庆说,也正是如此,直到现在知道父亲捐献遗体一事的人依旧不多,而老友骆贤勇还是串门时才意外得知。
记者在采访骆贤勇时了解到,他曾当过村支书,而在开展村务工作期间,身为党员的潘朝成不仅积极配合还经常主动帮助推进村里的各项工作,5、6年前还带头捐出自留地,供村里建设球场和停车场,“里坞地理位置很偏,以前都是泥路,潘大哥就拿出自家的地,为的就是让车子能够干干净净地进出,这样出去的人也能多回家看看。”
“现在不当支书了,我还是经常会去看看他,2个月前还推选他当村里的党代表。而这次国庆回来我去看他,竟然听到他走了,心里真的非常难受。”骆贤勇在得知潘朝成将自己“捐”了出去后,更是不禁哽咽,后悔没有早点去看看这位老大哥。
老人生活中的奉献精神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子女,潘小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目前在义乌城区的一所小学内任教,同时他也是一名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奋斗和付出。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潘小庆的案头除了教学资料外,还醒目地摆放着父亲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他说,这是父亲留给他的精神力量,将会不断激励着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