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杭州6月27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金许斌 编辑/沈正玺)近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试行)》出台。这份指标数据全国“独此一份”,开创了非遗精细化保护的先河。
“这是个分水岭,以前我们一直强调非遗保护的广度,现在我们要向深度转型,让浙江在非遗保护领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优势。”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吴莘超说。
浙江省设区市非遗传承传播数据评估
全国首份非遗保护指标数据出台
设区市排名杭州第一
去年一年,省文化厅非遗处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忙一件事:全面掌握浙江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和非遗项目存续情况,建立全省非遗统计数据年报系统。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试行)》出台,成为全国首份非遗保护指标数据。
名录体系16分、保存保护25分、传承传播25分……浙江各地的非遗保护终于有了统一指标。
这份指标数据包括非遗名录管理、传承人管理、非遗基地、抢救性保护、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非遗馆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宣传、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工作等11个方面,且每一方面都有具体的分数指标,用以衡量某个特定地区的非遗保护情况。
“这份指标数据注重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举个例子,舟山的非遗项目比衢州少,活动也少,但是非遗保护的质量比衢州高,所以排在了衢州前面。”吴莘超说。
非遗处根据指标对浙江11个设区市2015年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评估排位。列入前五位的依次是杭州、温州、丽水、宁波、金华五市。
而列入全国各县(市、区)前10位的依次是杭州市余杭区、宁波市鄞州区、泰顺县、长兴县、苍南县、景宁县、桐乡市、龙泉市、青田县、杭州市西湖区。
浙江省设区市非遗保存保护评估数据
非遗保护遇上瓶颈
浙江将转型走精细化道路
龙泉青瓷、海宁皮影戏、婺剧、昆曲、金石篆刻……浙江有地市以上非遗项目70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78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17项。
“浙江的非遗项目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非遗项目申报中实现四连冠。但现在我们遇上了瓶颈,要尽快从广度向深度转型,对非遗要实行精细化管理保护。”吴莘超说。
在吴莘超看来,非遗保护的关键还是“传承人”的问题。据省文化厅统计的数据:浙江12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中有六成超70岁。
除了传承人的继承问题,粗放型的保护方式也亟待转变。“以前我们注重申报项目的数量,但浙江与全国各地比起来,非遗数量并不占优势。我们要从粗放型的保护方式向精细化转变。这也是我们制定这份指标数据的出发点。”吴莘超说,我们准备进入“后申遗时代”。
“后申遗时代”其实是有来历的。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申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消息和议论,最多的议论其实也是最传统的争论:申遗之后,保护和开发究竟如何平衡?
吴莘超表示,今后浙江将在非遗申请数量上“设坎卡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每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