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王津、亓昊楠
浙江在线12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陆海旻 编辑/汪江军)“城墙外的人模糊日夜,他们却严守朝八晚五;城墙外的人高歌创新,他们却要“守旧”到底。”你看到的文物之所以历经几百年上千年不腐不坏,靠的都是一代代文物修复师的努力。
没有过山车的剧情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平淡的纪录片,却“燃爆”杭州观众的心。
由萧寒执导的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上映。继广州、深圳、武汉、南京路演后,12月3日,电影十二城路演来到杭州,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王津、亓昊楠出席影迷见面会。见面会后迷妹拥着“故宫男神”王津求签名的场景,让记者也很吃惊,一般只有当红小鲜肉才有这样的待遇。
王津师傅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文物修复师引迷妹狂“追”
12月3日下午,杭州传奇奢华影城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众筹前来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影迷。几位大学生影迷告诉记者,已经看了几遍电视版纪录片,所以电影上映一定要来支持,“因为里面一种精神感动了我,这是一份文化传承的信仰,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修复师们“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一点一滴,细腻的表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将工作的艰巨事无巨细的淋漓展示。纪录片捧红了文物修复师们,也捧红了一辈子修钟表都没几个人知道的王津师傅,他被影迷们称为“故宫男神”。
当影片放映结束,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王津、亓昊楠与现场观众分享电影创作细节与感悟。
尤其是“故宫男神”王津出现在现场时,现场观众都发出阵阵欢呼和尖叫。王津却显得很腼腆,面对众多影迷要求合影签名都耐心满足。据记者观察,现场气氛丝毫不亚于前几天来杭州路演的霍建华。
王津16岁走进故宫,在影片中那间办公室一待就是39年,房间都没换过。
他在影片里修的,是乾隆皇帝所藏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构造极其复杂。王津修了8个月,当钟表终于转起来,能传出田园里柴门犬吠、小鸡啄米、天鹅展翅、农夫劳作、织女纺线等声音,王师傅脸上露出的纯真笑容,全场观众都忍不住惊呼。
在他告诉现场的年轻人,这种工匠精神,是需要对工作专注和热爱。“匠心就是这份工作需要你非常喜欢,这样才能坚持下来。年轻人选择职业是要选自己喜欢的,才能做得更好。”
很多人看来一天中最开心的是下班时间,王津却说是解决那些修复难题的时候,“挺快的,这人的一生真是工作的这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干不着多少精品,也挺遗憾的觉得。”
不少影迷表示,打动他们的正是影片里,和王津一样坚持初心延续匠心文物修复师,现场观众表示:“看这部片子像是在电影院进行了一场修行。”
导演萧寒
“工匠精神”吸引年轻人关注
导演:为纪录片走进影院努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初是一部三集的纪录片,2016年春节期间在央视9套首播后就备受关注,成为继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个爆款。其爆火不是从首播的央视,而是在首播后的一个月后的B站,点击量近200万,超过6万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5分。
有人说,这部片子火起来,是因为它展现了一种浮躁社会很难有的专注,这就是文物修复师们的“工匠精神”。故宫就像是将这些师傅和文物保护起来的另一个宇宙,一脚迈进城门时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关上了。
萧寒表示也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吸引了很多90、00后的观众。“我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浮躁的,这部纪录片是在B站上火起来的,它的平均受众人群只有17.5岁,说明年轻人心里不缺少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期待。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只不过可能因为现实中很多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放慢自己的脚步。”
也是因为网上火爆的反响,导演萧寒萌发了他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荧幕的念头。
长久以来,中国观众一直将纪录片视为在电视上观看的免费资源,电影票房似乎并不是很理想。就连家喻户晓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入影院后也叫好不叫座。
“让纪录电影进入影院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但是它还有还很长的路要走。”萧寒说,每场观影几乎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第一次进影院看纪录电影,然而又会有更多人表示下次还会观看纪录电影。“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用众筹点映场的方式征集第一批观众,第一场我是忐忑的,但是观众给我一个特别棒的回答。杭州、北京、上海、广州首映场都是一天就抢光了。”
据了解,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将于12月16日全国公映。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