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校长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浙江在线9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蒙和)陈立群这个名字,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教育界都如雷贯耳。因为他的“爱”与“责任”。
记者第一次认识他,是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的开学典礼上。2001年,他在浙江省内率先创办了“宏志班”,招收的寒门优秀生不仅学费全免,还有生活补助,并因此获得了进入理想大学深造的机会。这个助学项目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还将延续下去。
记者最近一次见到他,是2015年夏天,在杭州学军中学的校长办公室。他正专注地在码字,写当年的高考作文,陪高三学生体验高考氛围。他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时隔两年,昨天,记者再次和他见面,却是在距离杭州1500公里的贵州台江县。这位知名高中校长背着一个黑色大书包,站在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学楼下,神采奕奕,只是略消瘦了些。从学军中学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有民办学校许下重金礼聘,但他最终选择了支教。
去年4月起,陈立群远赴贵州,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国家级贫困县从事支教工作,从去年8月开始,担任台江县民族高中校长,分文不取。他说,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如今,原定的一年支教计划已到期,可是他新学期又出现在校园里,师生们的眼睛都亮了。因为陈校长上任仅一年,就给台江县民族高中带来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
比如,尽管该校是台江县唯一的高中,但由于教育质量欠佳,生源流失严重,全县中考前200名学生中,往年只能留住十来个,而今年只走了8个,中考录取分数线从原来300来分,涨到400多分。又比如,数学和英语都曾是该校的薄弱学科,2017届学生数学会考仅27个A等,要补考的有173个,2018届学生(新高三)却有51个A等,补考人数也下降到39个;英语进步更加明显,A等人数从7个涨到36个,补考人数从351个下降到91个。
“以前我觉得,将来随便读个大学就好了。这一年经常听陈校长讲自己故事,讲外面的世界,现在我空下来就会琢磨,哪所大学更好,更适合我未来的发展。为了实现梦想,我开始定短期目标,例如,这周要看多少书,下次考试应该提高几分……”高三(4)班女生侯真真说。
老师们也很拼,每天6点半就往学校赶,陪学生早读。“其实,每天起床前我都会一番思想斗争,可一想到年近六旬的陈校长这个点已经到学校了,什么赖床理由都抛到了九霄云外。”高三生物老师时明珠告诉记者。
看得出来,他们每一个都是陈校长的粉丝。有老师甚至能准确地说出陈校长上任的日子:2016年8月14日。
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是杭州的对口帮扶点,教育基础薄弱,在陈校长上任前,高考成绩按进出口增量计算,在黔东南州各县排名第九,今年已经攀升至第一。
他想留住更多的孩子
那么,这位名校长到底施了什么魔法,改变了这里的学生、老师和学校呢?
钱报记者跟踪采访陈立群一天,试图找出答案。
●6:40
陈立群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保安一脸习以为常地打开门。“年纪大了,睡眠浅,所以起得早。”他是来陪学生早读的。在食堂匆匆忙忙解决掉一个刀切馒头,往包里塞了一个白煮蛋,再回办公室略作整理,就去了教学楼。
●7:10
全校54个班开始早读。54个教室遍布在教学楼的一楼到五楼,陈立群一个个地看,一层层地走,花了近半小时。钱报记者气喘吁吁,他却照样神清气爽,明显是习惯了。
“高一19个班,高二18个班,高三17个班,总共3000多名学生。”他如数家珍,“你知道为什么年级越高班级越少吗?因为这里很多家长觉得读那么多书没用,有些孩子高一高二就辍学出去打工了,每年过完寒暑假,很多教室会出现空椅子。我想留住更多孩子,告诉他们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路过高三(4)班时,他一脸自豪地说:“看见了吗?这群孩子都很优秀,只要肯努力,明年有希望全部考上一本。”
●8:15
往常这个点,他会去教学楼转转,了解各班各科的教学情况,也给任课老师提提建议。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听4节课。但这天例外,他要去附近一家医院,探望一名产妇。准确地说,他是去看产妇的丈夫——学校一位青年骨干教师。这位老师业务能力出色,也很受学生欢迎,却在4天前提出了辞职,要去贵阳一所民办中学,因为那里的待遇要好很多。
陈校长对此表示理解:“这位老师家庭经济负担确实蛮重的,妻子不上班,家里老老小小6口人,就靠他一个人的收入过日子。”但他还是舍不得放弃这样一位优秀教师,自掏腰包给新生儿封了个600元的红包,向这位父亲表示祝贺,再问问他,能不能改变主意?
当听到陈校长说:“你忍心放下这些学生吗?”这位男老师顿时红了眼圈,想想学生,再想想面前远道而来支教的校长,剧情反转,他当即表示收回辞职信。陈校长的眼眶也湿了。
采访过程中,有老师悄悄跟钱报记者报料:“陈校长来我们这里,不仅分文不取,还用自己的钱给老师发奖金、资助学生。就在昨天,他给了4位学生每人500元助学金。”
这位老师说的“奖金”,是陈立群把自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钱拿出来,设立“台江县民族中学陈立群奖教基金”,分为爱心奖、责任奖和育才奖,每个奖项评选3个人,共9人,每人5000元,每年年底发一次。今年初,第一批已发放。陈校长还在努力,要让这个奖教项目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10:15
他去了趟高三(17)班的教室,想看看该班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小产不久,知道学校缺老师,主动申请提前回校上班。早上路过教室,看到她手扶着腰,蛮心疼的。”陈校长说。
看到校长来,女老师有些不好意思:“一直把您当父亲般敬重,知道您来我们学校的时候,其实身体也不大好,您能做到的,我也肯定能克服。毕竟带到高三了,这些孩子耽误不起。”
“无论如何,身体第一,真不舒服一定要告诉我,我也正在抓紧招老师。”陈校长再一次被感动了。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一半被陈校长用来处理文件,另一半时间,他在看《台江民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2017-2018年》,据说这已是第二版了,也是他眼下和接下来最关心的事——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1:30
忙完手边的工作,他喊了另外8名支教老师共进午餐。8位老师都来自杭州,新学期刚到这里。这支支教小分队之所以能建立,首先当然是杭州对台江县教育的大力支持,不过陈校长也功不可没。有支教老师笑言:“陈校长是一面旗帜。”
●14:00
陈校长风风火火地跑到了食堂,给食堂工作人员开会。“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反映给我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他解释说。
在这所学校,学生们都喜欢跟陈校长说心里话,常常会写了信塞到他的办公室门缝里。在信里亲切地喊他“陈爸爸”,开心地讲述自己和校长偶遇的经历,也会提一些对学校的建议。陈校长将每一封信都保存下来,并给予回复或解决。
●15:00
两位“不速之客”走进了陈校长的办公室,是外县的两位家长,孩子刚上高一,却执意想转学到台江县民族中学。“孩子真的很想来。”一脸淳朴的爸爸说。
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大概是陈校长到这里后,最甜蜜的负担。
●16:50
高一、高二专家组听课成员开会,作了一番指导性讲话之后,他匆匆赶去看本学期的第一次学生社团活动。
●19:00
学生晚自修了,忙完手边活的陈校长才开始吃晚饭。饭后,54个班要再看一遍才放心。
●21:30
忙碌了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关了办公室的灯,结束了校长的一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