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12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吴佳蔚 通讯员/杨磊 编辑/沈正玺)一张50年代的写字台、一只白色的流浪猫、一柜子泛黄的书籍,几乎组成王慕桢晚年的全部。
1953年,为响应党的号召,19岁的王慕桢毅然放弃当医生的理想,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杭州高级中学一名数学老师,一干就是35年。而在退休后,她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人民教师的职业余热——17年间资助20多名困难学生上学。
“助人也是一种育人。”王慕桢说,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的仅仅是不让希望的火光熄灭。
坚守讲台35载
培育500多名优秀学子
王慕桢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中还有4个哥哥和1个姐姐。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作为国家发展基底的教育事业更是存在巨大缺口。为此,党和政府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出任教职,振兴教育。就读医专的王慕桢毕业时恰逢这股“支教”热潮。
“当时医专的老师和校领导再三挽留我,希望我顺从专业所学,当一名医生,但我觉得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王慕桢最终决定进入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深造,毕业后进入杭州高级中学担任数学老师。
执教的36年里,王慕桢共培养了500多名优秀学子,其中还诞生了一位院士、数十位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以及科研、医疗、政法、金融等行业的大批精英。
王慕桢所住的老房子不大,却有着一整面墙大小的书柜,里面整齐码放着老人与丈夫多年来收集的书籍。“有四大名著、毛泽东文选、郭沫若文集……我理科出身,但很喜欢文史类的书。”老人对每一本书都如数家珍,但她最珍贵的“藏品”还要属一本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每次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就是这股信仰支持我们去拼搏。”
在后辈眼中,今年82岁的王慕桢见证了国民教育前进的每一步,如同一部活着的中国教育发展史。而对王慕桢来说,自己所做的就是不忘初心,将一名教师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她的学生们,带领他们获取知识的力量。
不过,王慕桢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坚守竟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奉献”。
照片上的学生都是王慕桢当年资助过的孩子(朝晖街道杨磊/摄)
17年资助20多名学生
耄耋老人学微信与孩子沟通
1998年,王慕桢退休。那一年也是王慕桢的姐姐,中共上海地下党成员、革命烈士王慕楣牺牲50周年。为了纪念姐姐,王慕桢和自己的两个哥哥作出决定,自发成立“慕楣助学金”,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王慕桢回到熟悉的杭州高级中学,向校领导表达助学意愿。当时,在学校的推荐下,有3名高一学生接受了她每年4800元的学费资助,连续3年,直到他们高中毕业。那时候,王慕桢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也才800多元,帮助3个孩子相当于6个月的退休工资。2000年后,学费增长,每年捐助的钱从4800元增加到了6000元,王慕桢一直坚持至今。
王慕桢说,有很多孩子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一心求学,这正是她助学的动力。“我的职业是教师,教师的天职是育人,虽然退休了,但不能停下育人的脚步,助学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育人。”
17年来,王慕桢已陆续资助了20多名困难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考取了国内的重点大学,还有的远赴海外留学。每每想到这些,王慕桢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王慕桢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资助学生,还非常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刚开始是写信,后来她专门买了台电脑,学着和孩子们用网络交流。如今已经80多岁的王慕桢还能熟练地使用微信聊天。“多亏了孩子们教我,这样我们联系起来方便多了。”
尽管如此,王慕桢仍细心保存着孩子们给她写的书信,发黄的信纸叠得整整齐齐,每封信的落款都是:您的孙子或孙女。
爱的传递有了接班人
为更多孩子点亮求学灯塔
在王慕桢资助的学生中,有一名男生名叫麻璋城,如今已硕士毕业定居上海。“我们上高中是在2000年前后,王老师资助我,帮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麻璋城说。
现在,麻璋城从王慕桢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与母校几名困难学生结了对子。“我受过王老师帮助,也想跟王老师一样帮助别人,只希望他们能安心读书,将来回馈社会。”
又是一年升学季,两名杭高高二学生成为王慕桢新的资助对象。老人说,学无止境,助人也是如此,希望通过她和其他爱心人士,能为更多孩子点亮求学的灯塔,让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这本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王慕桢视为“珍宝”(朝晖街道杨磊/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