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二十国集团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合影背景,为何选择这幅画——
解密四位重量级大师历时十天创作的《西湖秋胜》
2016年09月06日 20:43:05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
【摘要】 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二十国集团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在一幅9米、高3.3米的中国画前,嘉宾们一同书写汉字“和”,并合影留念。


《西湖秋胜》

  浙江在线杭州9月6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二十国集团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在一幅9米、高3.3米的中国画前,嘉宾们一同书写汉字“和”,并合影留念。

  这幅描绘西湖全景的巨作取名《西湖秋胜》,由美院的4位重量级老教授——卓鹤君、吴山明、闵学林、王冬龄领衔,张谷旻师生团队共同创作,前四位分别是中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书法的代表人物,创作历时十天。

  画作的题跋则由院长许江和副院长高士明撰写,描写了诗意的西湖胜景,由此牵连出一湖之遥的孤山与南山,用八十八载的守望,成就了中国美院的今天。

  这幅画的取景地在哪里?如何把握西湖的神韵?创作中有什么故事?记者分别采访了四位大师,解密这份凝结了美院情怀的《西湖秋胜》背后的故事。

艺术家们创作《西湖秋胜》

  选景孤山,凝结情怀

  中国画尤其是近现代中国画中,画西湖全景题材的并不多。当接到要画西湖全景图的任务后,艺术家们开始思索:三面环山一面城的西湖,每一面都让人陶醉,究竟哪个位置取景色才能凸显西湖的韵味、包含西湖的全貌?

  卓鹤君说,最初艺术家们提出的想法有很多,比如望湖宾馆、南山路等,但最终还是决定从北山路孤山上的香格里拉饭店处进行取景点。

  对于这一地点选择,源于4位老教授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怀。卓鹤君说,“之所以最终选择了孤山,是因为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在88年前就是在北山路上的孤山建校。”

  1928年,时任大学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现在美院的校址在南山路,始终与湖山为伴,学脉渊深,名家辈出,始终代表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及研究的最高水平。“这样从孤山望向南山,是一次呼应,也是从一所院校的历史角度描绘与反映西湖。”卓鹤君说。

  交流中,一个个儿时的故事也随着翻涌出来。1959年在美院附中读书的吴山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孤山校区。“那时,学院里有几艘手划船,傍晚,同学们就划船到对岸南山,然后在湖边写生的,那种感觉非常浪漫和美好。”

  带着浓郁的感情,艺术家们迎着朝霞登上了孤山,远眺西湖,满眼尽是绿色,生机盎然中又充满了厚重感,一层层、一片片,美不胜收。

  “就是这个角度!”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惊叹:这个角度囊括所有西湖重要的标识——孤山、保俶塔、雷峰塔、三潭映月,还有苏堤和白堤,能够体现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西湖全景。

  老教授一致表示,这次作画也想表达西湖之于美院、之于杭州的感情。他们说:“这是一种历史与现在的回应。”

艺术家们创作《西湖秋胜》

  分工作画,妆点西湖

  考察回来的当天,4位大师便进入了紧张的创作状态。

  首先就是先解决纸张问题。“这幅作品的定位是长卷,若用小幅纸张拼接起来是不好看的,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闵学林介绍,学校在最短时间内找来了2张高3米长10米的巨幅宣画材,解决了作画纸张。

  在绘画场地、画材等一切准备妥当后,大家便要使出十足的劲头,卓鹤君画山石,吴山明画船、鸟等,闵学林画荷花,大家拿出最好的绘画水平,齐心协力,开始创作。

  西湖对于四位艺术家们来说都很熟悉,卓鹤君和闵学林从小就生活在杭州,西湖的一景一物都了然于心。然而,要想把宏观的西湖呈现于纸上,转换成微观的西湖,并非易事。

  最开始的时候,大师们画笔相对谨慎。在随后观画讨论后,大家一致觉得要更加突出晨曦中西湖的味道、秋天西湖的味道,于是大家开始更加大胆使用朱砂、朱红、赭绿等颜色,凸显秋天多彩的韵味,从而使整幅作品看起来更加活跃。

  秋天的荷花有着别样风情,闵学林着重增加了荷花的色彩,“画作很大,近景处的荷花既是点缀,也是对西湖景色的渲染。”就这样,秋天的味道慢慢晕染到了纸上,真正的西湖精神渐渐凸显出来。

  从古到今,西湖都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说“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这都是老西湖的灵气感,如何在画面中处理老西湖与现代西湖的融合?

  吴山明的回答是:“用心描绘西湖。”揣着对杭州的浓郁感情,吴山明在绘画中却采用了一些现实主义的画法。他说,虽然画的是现在的西湖,但笔尖下画出来的却是心里的西湖,因为我们对西湖的感情是内化了。

  和静内美,献礼杭州

  在彼此的默契配合下,《西湖秋胜》中墨色一一显现,西湖的神韵和风彩呼之欲出。空灵的画面,搭配上明艳的色彩,令画面上的西湖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依照中国画传统的特点,《西湖秋胜》采用了书法的落款。而起初,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是想把款识放在画面上方留白处,但是最后还是选择放在画卷最尾,独立成款,使画面整体有一种长卷的味道,从构图章法来看也更加自然。

  最后这篇文辞感人的跋文,就出自美院院长许江和副院长高士明。在中国画里,跋文就是一篇大题记。对于中国画的欣赏,题跋常常和画面作为文图相互阐发,作画的原委、画面中的精神寄托、情感寄托都在跋文中了。

  “丙申立秋後三日,美院數師友相邀葛嶺,於曦光中俯望西湖。是時林山深翠,波光泱漭,群嵐紫氣,滿湖滃然。濃蔭厚植,返景水上,山景、水色、青松、風荷,俱攏于燦然秋風,湖山勝概,一覽無遺。深翠相挾,平湖清旷,國美新苑歷歷在目。日照前林见,秋濤隔岸聞,一湖之遙,八十八載守望,滿眼湖山俱酒,同行數友皆醉。援筆十日,寫此巨幛,記西湖秋日胜景,抒國美學人襟抱,邀天下同心願者,合影存念。……”

  王冬龄在书写落款时,被跋文深深地打动,他将书法书写与跋文内容、画面主体的关系进行处理。“在这里,线条表现得更加柔和、舒展,墨也用的比较淡,这样使书法更能够相得益彰地融入整幅画中。”

  再次凝望这幅《西湖秋胜》,眼前的秋日西湖令人陶醉。许江说,88年来,美院人始终以艺术的方式讲述杭州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品质——“和静内美”。在众人眼里,这种品质是最高的,它源于中国人的哲学、关乎中国人的审美,见于杭州人的生活,也融于一张画,一幅字,这也是中国美院一直在做的——把伟大的艺术传统活化在当代,贡献给世界。

  附:《西湖秋胜》题跋

  西湖,三面雲山,一面城廓。雙堤三分水域,孤山獨矗烟波。山不連陵曰孤。此山嶼盤鬱重湖之間,四面岩巒,故曰孤也。舊時嘗于葛嶺俯望,青嶼皆幽。讀唐人诗句“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知古今風物雖異,而四時真境不殊。每新月初上,見柳影水中,空明摩蕩;飄風忽來,墨雲白雨,彌綸湖山,如鐵帷,如紗幔,則奇變又不可測矣。山吞雲嶽之氣,水采煙雨之韻,孤山邀約天地四方,操演自然風色,是為不孤。

  孤山靜臥山水之核心,得山水之樞機。山前平湖,雄麗空闊;山後幽谷,玉樹環波。東麓一亭翼然,有梅林拱護,標萬世風骨。西陂塔樹依依,百年印社,棲此林巒。六一古泉,歐蘇餘韵,領百代之風騷;西泠橋畔,蘇小秋瑾,彰万古之清芬。蜿蜒東南,臨水樓榭,則爲詁經精舍之舊址,實亦國立藝院之濫觴。國美承兩宋之風雅,得湖山之灵秀,含英咀華,修葺學脈,商略文心。八十八年過去,天光雲影,先師風神猶存;孤山如弓,獨與天地精神相往還。

  丙申立秋後三日,美院數師友相邀葛嶺,於曦光中俯望西湖。是時林山深翠,波光泱漭,群嵐紫氣,滿湖滃然。濃蔭厚植,返景水上,山景、水色、青松、風荷,俱攏于燦然秋風,湖山勝概,一覽無遺。深翠相挾,平湖清旷,國美新苑歷歷在目。日照前林见,秋濤隔岸聞,一湖之遙,八十八載守望,滿眼湖山俱酒,同行數友皆醉。援筆十日,寫此巨幛,記西湖秋日胜景,抒國美學人襟抱,邀天下同心願者,合影存念。

  丙申初秋,國美吳山明、卓鶴君、閔學林、張谷旻率弟子黃佳茂、陳可、徐境懌合筆共繪,許江、高士明跋,王冬齡書,观者同乐。

责任编辑: 胡芸

标签: G20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