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发酵床”生态模式实现生猪养殖零排污。(资料图)
编者按:随着“五水共治”深入推进,治水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也愈发显现出成果。近日,浙江在线记者跟随省治水办、省农业厅、省畜牧局,探访全省各地治水促转型的典型案例,看这些地区、这些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让畜牧业坚持畜牧业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浙江在线杭州6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汪江军)在“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持续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希望通过一味地拆猪棚和缩减生猪存栏量实现治水与拆违“双丰收”。
然而,丽水莲都区没有这样做。作为丽水生猪养殖总量第一的地区,当地今年计划新建1万平米新型猪舍。在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过程中,莲都区一方面坚决关停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养殖场,另一方面整县制推进非接触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
延伸阅读
“二层楼”猪舍零排污
实现资源循环使用
所谓“非接触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就是采用双层楼式结构,上层铺设漏缝板用来养猪,下层的发酵槽里用锯末、废弃菌棒、稻壳和秸秆等,与有益微生物混拌均匀,调整温度、湿度后,堆积制成生物发酵床垫料。
养殖过程中,上层的猪排泄物通过漏缝板直接排放到下层发酵床垫料上,自动翻耙机会让猪排泄物与垫料充分混合。微生物会以猪排泄物和垫料为营养生长繁殖,将排泄物中的粗蛋白等物质迅速降解、消化,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热量和腐殖质等,实现蒸发干燥、减少臭气、减量控排,真正实现零排污。
莲都区畜牧局局长梁聪女告诉记者,莲都区从2013年开始在仙渡乡仙弄生态猪场试点这种零排放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观察,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夏季高温、消毒和养殖密度低等难题,同时,发酵垫料使用本地废弃菌棒为原料,使得猪排泄物和菌棒变废为宝,有机肥既可以肥田有能增加养殖户收入,农牧结合实现资源循环使用。
“十三五”期间,莲都区计划新建发酵床2.5万平米,改造提升8万平米,并对新建或改造的养殖场通过项目形式给予资金支持。
升级版发酵床省地省水
生猪出栏提早半个月
据了解,浙江大约十年前就开始探索养殖发酵床技术了,最开始是探索把猪直接养在发酵床上,但发酵过程产生的高温,既会因为猪舍降温而增加成本,又会导致猪发病率提高。此后,浙江一些地区开始使用“异位生物发酵床处理”,但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需要更多的土地,适合传统养殖场的提升改造。
目前莲都区等地正在运用的“非接触发酵床”零排放模式,属于传统发酵床的“升级版”,同时也是浙江省农业部门推广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中“最经济、最科学”的一种,更适合新建养殖场。
尽管“非接触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每平米建设成本比传统猪舍多400元左右,但该模式使栏舍面积使用率高达90%,可以让每批猪的出栏时间要比传统模式缩短约15天,保育和育肥阶段生猪的死亡率可由传统模式的5-8%下降至3%左右,每头猪的饲养成本降低50-100元,养殖用水、用人等方面的成本也将得到大幅缩减。
在浙江省农业厅一位畜牧专家看来,“非接触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倒逼养殖户尽量少用抗生素。这位专家认为,养殖污染治理不是简单地减、关、停,一关了之,而是要转型升级,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通过政策引导,一方面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式减少畜禽排泄物的污染,一方面加强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实现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大力发展生态美丽畜牧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