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他们是“钢铁之躯”,用血肉捍卫国家尊严;他们是“当代雷锋”,用热情温暖无助心灵。在偏远孤寂的边防前线上,在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中,在每一个国旗升起的地方,那一身象征着光荣的军装,便是他们坚毅的化身。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
89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发扬作风爱民固边;89年来,军为民、民拥军。在建军89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驻守在浙江大地的人民子弟兵,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坚韧顽强,一起体会他们的冷暖甘苦。
中国第四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在驻地庄严宣誓
浙江在线杭州7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佳蔚 通讯员/郑志刚 编辑/汪江军)2016年,一部《太阳的后裔》走红,为众人揭开“维和部队”的神秘面纱。
在距离中国上万公里外的西非,面对当地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来自浙江的中国第四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肩负起首都勤务、换防搬迁、营地建设等繁重艰巨工作任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出48小时转运6.3万件物资的“中国速度”以及昼夜连续执勤19小时的“中国作风”。
4月30日上午,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专程接见了中国驻利维和队员,用一句“Good job”为这群钢铁战士点赞。队员们说,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他们将用汗水和忠诚为祖国、为人民诚挚献礼。
维和队员在驻地周边进行巡逻
时刻捍卫国家尊严
利比里亚总统为中国维和队员点赞
“当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祖国形象时,工作中的艰辛都只会成为砺练前行的基石。”这是维和队员高荣坤在首次执勤利比里亚外交部定点警卫任务时写下的日记,也代表了所有队员面对前所未有重大任务的心声。
3月26日,经公安部批准,由140名浙江公安边防战士组成的中国第四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正式接替约旦防暴队,开始担负利比里亚外交部警卫任务,执行换防利比里亚首都后的首次勤务。
首次勤务比预先评估更加复杂:社会治安总体平稳的利比里亚,武装抢劫、游行示威等案事件时有发生;邻国遭受恐怖袭击对利比里亚社会安定造成严重影响、防恐怖袭击压力巨大;首都蒙罗维亚再次出现埃博拉病例,防病防疫形势严峻;刚到任务区,防暴队分驻三地,没有系统的勤务经验,警力以及车辆保障都面临诸多难题。
与此同时,利比里亚外交部既是利国行政中心、政治中心,又是利比里亚总统办公所在地,执勤备受利比里亚社会各界以及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的关注。
按照警力及勤务工作部署,30人的执勤分队分成三个小队按照(上午6小时、下午7小时、夜间通宵达旦11小时的三个班次)开展24小时勤务,小队之间执勤班次12天轮换一次。
高荣坤所在的小队首先承担夜间通宵达旦11小时的勤务,队员们刚刚将国内的时差颠倒过来,又再一次颠倒时差,而且由于利比里亚交通拥堵,队员们经常无法在正常时间点吃饭、回营休整,仅仅一个多月勤务下来,高荣坤的体重至少减了6公斤,肠胃疾病、肌肉劳损等更是时不时困扰着他和队员们。
艰辛是磨练的基石,责任越重大越能担当。
“再苦再累,我们都不能倒下,坚守岗位、捍卫国家尊严,是我们每一位维和队员必须遵守的准则。”高荣坤说。
出色的勤务工作,先后受到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张越、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扎里夫、警察总监辛茨等联合国官员点赞,利比里亚警卫部长弗兰克、国家警察总局局长马萨奎以及利比里亚媒体等利比里亚社会各界也给予高度赞扬,被誉为利比里亚外交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4月30日上午,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专程到外交部接见中国第四支维和防暴队,与防暴队政委徐晓伟亲切交谈,看望慰问每名队员,他用三句话为这群钢铁战士点赞:“Good job!”、“Thank China!”、“Thank China FPU(维和防暴队)!”
如今,中国第四支驻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正在各项勤务任务中打造延伸这道靓丽的“风景线”。
维和队员为当地居民义诊并分发药品
4个月减重18斤
“老干妈”成奢侈下饭菜
“一二,加油!”炙热的太阳照射在红土沙地上,如同烘烤过一般,10多名全身湿透、汗流浃背的队员,顶着正午近50度的太阳,抬着逾千斤重的绿岛通信设备,五步一歇,向营地既定位置艰难前行……,数小时后,大家相互击掌热烈庆祝完成任务,一扫工作的艰辛和劳累。
这是中国第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自进驻任务区以来,经常出现的场景。短短4个月以来,队员们磨破鞋子62双、作训服109件、防护手套238双,人均减重7.3斤,最多减重18斤,但即便如此,受领任务时,队员们还是都争着抢着上。
刘政良就是这个“减重最多”的人,1992年出生的他是家中独子,参加维和之前担任温州边防支队鳌江边防派出所干事。
“以前很少接触营房基建、后勤保障,长时间的武装巡逻等工作,也从没体会过其中的诸多艰辛,但这次却尝了个遍。”刘政良幽默地说,进入任务区以来几个月的工作,比他20多年吃的苦都多。
刚进驻任务区,部队分驻三地,生活保障困难重重。30多人住着不足30平方的板房,床与床之间即便两两拼在一起,也只有双腿走路的距离,队员随身的背包、行李只能摆放在地上。晴天要防着蚊虫、蜥蜴钻入“潜伏”,雨天要将盆盆罐罐放在帐篷顶上接漏进来的雨水;一日三餐,两顿馒头搭配单一的副食品,新鲜蔬菜和“老干妈”辣酱成了奢侈的下饭菜……尽管如此,队员们仍甘之如饴。
“家乡菜留着任务结束凯旋归国时再吃,相信那时候的味道一定更美。”一位队员这样说道。
维和队员在日常开展实战演习
48小时转运6.3万件物资
维和“硬汉”创造“中国速度”
除了生活条件的简陋,工作硬件的缺乏也成为队员们一大考验。
没有现成的施工建设装备,队员们的双手成了最佳“利器”,30万件物资,一件件肩扛手抬。没有排污的器具,队员们就用手一点点抠,一次排污完,双手要洗上四五次才能除去味道。
来自嘉兴边防支队的邵梁告诉记者,4个月的维和生活,让他和队员们激发出从未有过的“发明创造”潜力。“凡是能制造的工具,就动手自己做,一块木板、两个支架就做成了桌椅板凳,一块铁板、几根钢管就是车辆修理间操作平台,只要能想到,就尽量创造出来。”
只要细心观察,营区角角落落都会找到一些改装或发明的工具,大到汽车修理工具,小到桌椅板凳、蚊香盘,就是这些简单实用的工具,让数十辆装甲车重新改头换面,140人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更好改善。
目前,全体队员已完成了涉及30余万件物资、2000平方米基建的换防搬迁、营地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出48小时转运6.3万件物资的“中国速度”以及昼夜连续执勤19小时的“中国作风”。
队员们说,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他们将用汗水和忠诚为祖国、为人民诚挚献礼。
维和队员在夜间站岗放哨
“民族脊梁 热血铸军魂”八一建军节系列报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