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转眼10年过去,“法治浙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浙江各地在积极探索实践“法治浙江”建设的过程中创建了许多符合本地实际的法治制度,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三治”合一到村规民约,我们愿意为时代记录这些难能可贵的法治变革,记录浙江基层民主法治不断成长的点滴。
“法治浙江”10周年系列报道
⑤“法治指数”倒逼行政改革 余杭让法治成为可度量的指标
杭州市富阳区行政服务中心
浙江在线杭州7月14日讯(浙江在线首席记者/施宇翔 编辑/汪江军)“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00多年前,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道出了法治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06年4月25日,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下,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建设法治浙江,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十年来,浙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法治浙江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法治先行先试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公认的法治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十年法治建设,浙江砥砺前行,步履铿锵。法治的力量推动着浙江进步与经济发展转型,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
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浙江样本”
深化改革 让权力“瘦身”
依法规范行政权力、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关键所在。浙江曾庄重承诺要建设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
“半天就批出来了,比以前可快多了。”5月5日下午,杭州市富阳区行政服务中心,刚刚拿到店铺招牌审批单的方文均很高兴。在以前,店铺招牌审批须经规划、建设和城管3个部门,至少要3个工作日。而现在,只要在城管窗口递交一次材料,再去建设窗口缴费,就可以很快办好。
富阳是我省最先开始权力清单制度试点的地方。在推动“四张清单一张网”落实过程中,该区加大对这一制度的深化和应用,推动这一改革持续落地,并向纵深发展。“目前,富阳权力清单制度改革已形成‘四单一图一改一整套制度’,即一张权力清单、一张责任清单、一张服务清单、一张负面清单、一张权力运行图、一系列行政审批改革、一整套配套制度保障。”富阳区编委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浙江最南端苍南县的霞关镇,渔民陈维颂从社区拿到船员证,笑逐颜开。他说,镇上大部分居民是渔民,过去办船员证,得跑四五百公里,到省城杭州审批。浙江政务服务网开通后,只需在社区登录网站,将资料发给省海洋渔业局,不出10天,就在家门口拿到了船员证。
5月3日,嘉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内,办事人员用身份证在自助取号机上取号,“无声服务”也正式开始了。大厅智能显示屏上显示着几号窗口还有多少人在等待,当前面还有2人等候时,系统会自动给办事人员发送手机短信,提醒他到哪个窗口去准备……办事大厅硬件的升级,体现的是嘉兴深化行政审批一体化改革的成果之一。
作为全国首创、全省率先开展的“一体化改革”试点,嘉兴从2013年开始实施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全面下放市级审批权,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审批链,建立市县(市、区)两级扁平化、一体化的新型审批制度。
今年4月份,浙江省政府公布《2015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省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减少到554项(其中省本级实际执行事项减少到283项,委托市县执行89项;市级执行事项减少到256项;县级执行事项减少到234项,其他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主体执行事项减少到26项);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全省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权力类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府的这些自身改革举措,从源头上减少了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为建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整治后的浦阳江,水清岸美。 记者潘良干/摄
固本强基促和谐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治出形象拆出美丽
浙江是水乡泽国,谁能想到,这一方流淌着大江小河的土地,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尴尬。2013年1月,浙江省推出“五水共治”这一重大改革举措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执法依据、执法职权进行了全面梳理,制订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严格主动履行执法职责。
2014年年初,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五水共治”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获得网友点赞。夏宝龙强调,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路——三年(2014-2016)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浙江金华,位于浦阳江中段的翠湖,曾是著名的垃圾河,经过水环境整治之后,如今的翠湖重现湖水依依,掀起了阵阵“游泳热”;衢州市开发了河长手机APP系统,建成集水质查询、污染源分布、巡查日志、信访举报处理、应急指挥、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台州实行“最严河长制”,驱动新一轮治水工作。全市11386条河,每条河都有一名以上“河长”负责管理监督,并实行“一河一责”、“一人一包”、“一案一巡”、“一责一追”等追责机制。
近两年来,浙江清理的“垃圾河”有6496公里,5106公里“黑臭河”得以整治。截至2015年底,浙江已有639个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第一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这是浙江的庄严承诺。“三改一拆”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省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三年,浙江累计拆除违法建筑约5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6亿平方米。
在金华浦江,取缔、整治两万多家水晶加工户后,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从多年全省倒数第一跃升至2015年的全省第18位;在温州瓯海区,牛山村通过4个“一百天”,完成拆违74万平方米,将原先垃圾遍地、满目疮痍的区块建成喷泉涌动、绿树成荫的牛山公园。
成串的红辣椒挂在门口,呆萌的小狗趴着看你,憨厚的老牛被拴在树上吃草……浙江安吉目莲坞村墙上的3D艺术画,把日常生活的细节立体呈现在墙上,栩栩如生。村民们说,“三改一拆”改变了原来破败的村庄,传统的竹海美景与现代艺术风景相结合,让村里多了几分“洋气”,也让更多的游客流连忘返。
浙江省开展“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改拆结合、惠及民生,通过成片、成规模的改造提升,让群众得实惠,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浙江法院首创网络司法拍卖
打造互联网+审判模式 浙江先行先试
让司法公正深入百姓心中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十年来,浙江在打造法治政府的同时,也努力追求公正司法。客观性证据审查、阳光司法指数、网络司法拍卖、裁判文书上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互联网的出现,使司法公开的方式与渠道极大拓宽,标志司法公开进入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也督促司法更要公正、高效、廉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自2008年开始,浙江法院逐步实施网上办案,现在已实现每个案件的每个流程环节都在网上公开,当事人凭身份证号码和查询码,可上网查阅。每个庭审案件都进行同步录音录像,使公正可定格、可复制、可再现。至2015年,浙江法院累计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165万份,居全国法院之首。
2012年6月,浙江高院率先探索零佣金网络司法拍卖,试点成功后,在全省103家法院全面铺开。自2012年至去年10月份,司法网拍总成交额为539.8459亿元,为当事人省下佣金12.0251亿元。现在,这一司法改革新举措已被全国不少省市区法院借鉴引用。
法治的生命,不在书本里,而在实践中。去年,浙江检察院着力推进规范司法行为行动,重点整治违规办案、刑讯逼供、泄露案情等八个方面的不规范司法行为。八方面的行动如春风化雨,让案件的当事人、律师都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省检察院在全国率先实行“每案必提”,审查逮捕案件时,每个案件都要当面提审犯罪嫌疑人,认真听取辩解及有无刑讯逼供反映,依法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去年,我省检察院在互联网上发布起诉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全省共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172062条、重大案件信息1671条、终结性法律文书65522份。全省三级检察院已实现官方微信、微博或客户端全覆盖,全省有3个单位和作品被评为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50强。
十年探索,砥砺前行,在法治中国的指引下,坚持公平正义,法治浙江建设必定更加卓有成效,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